今年來,普洱市各級紀檢監察機關把握職責定位,“強監督、嚴追責”,抓實扶貧領域監督執紀問責工作,為脫貧攻堅保駕護航。
方式靈活,實施精準監督。抽調工作人員組成檢查組,機動的、不定期的開展抽查、檢查,并形成常態化;5個專項紀律檢查組按照每兩個月不少于1次的要求,采取“一竿子插到底”的方式,對駐村工作隊員工作開展情況、職能部門履職情況、扶貧政策落實情況、項目資金管理和使用、工作隊員作風建設等進行監督檢查,確保監督檢查全覆蓋;將脫貧攻堅工作列為巡察重點內容,在對被巡察單位黨組織開展常規巡察的同時,延伸至聯系幫扶的貧困村開展專項巡察;為破解基層監督執紀中的“人情網、關系網”,解決“不會、不愿、不敢”監督的問題,組織10個縣(區)紀委交換場地開展交叉檢查,圍繞貧困對象動態管理“應納盡納、應退盡退、應扶盡扶”精準識別工作內容,圍繞“七個嚴禁”和“兩明確、三到位、四不準”要求,圍繞上級交辦、轉辦問題線索辦理情況,圍繞貫徹落實上級紀委扶貧領域監督執紀工作要求情況,深入一線發現和查找問題線索,通過交叉檢查的方式,共查找和發現扶貧領域問題線索89件。
拓寬渠道,強化線索排查。在普洱日報、普洱電視臺、普洱紀檢監察網站專題、專刊、專欄開展脫貧攻堅監督執紀問責宣傳。編印“脫貧攻堅、請你監督”宣傳漫畫1.3萬余份,附上來信來訪、電話、網絡、微信等多種舉報方式,粘貼到到各鄉(鎮)、站所、村委會、村民小組,提高社會和群眾的知曉率和參與度;認真落實線索排查、移交和處置機制,督查、扶貧、發改、財政等職能部門在日常工作、業務監管、專項檢查中發現的問題線索,于每月25日前上報市紀委;在各鄉(鎮)、村委會設立舉報信箱,公布舉報電話,及時受理群眾各類信訪舉報;積極推進扶貧領域監督執紀問責五級聯動平臺運行使用,截至11月9日,全市共錄入扶貧領域監督執紀問責群眾訴求379件,已辦結343件;組織財政、審計、扶貧等市直各涉農單位對黨的十八大以來扶貧領域問題線索進行大起底、大排查,提交排查梳理情況報告,避免問題線索滯留。截至11月9日,全市紀檢監察機關共查擺和收到脫貧攻堅問題線索302件,進行排查梳理后都得到有效辦理或處置。
完善機制,扎緊制度籠子。制定下發《普洱市脫貧攻堅“七個嚴禁”》,用簡潔的文字列出負面清單,讓基層干部易記易行,進一步明晰扶貧領域的“高壓紅線”;出臺《紀檢監察干部脫貧攻堅工作履職問責暫行辦法》,推動解決紀檢監察干部不會監督、不敢監督、不想監督,盡責履職不到位,聚焦目標不準確,監督執紀消極被動等問題,不斷自我施加壓力,引導督促紀檢監察干部主動參與到全市脫貧攻堅工作大局,以敢于擔當、敢于碰硬的作風,優質高效地完成監督執紀任務;出臺《普洱市扶貧資金監管辦法(試行)》,對用于扶貧領域的各項資金,包括各級財政預算安排的專項扶貧資金、統籌整合用于扶貧的各項財政涉農資金以及用于扶貧的信貸資金、社會幫扶資金等,實施全過程、全環節的監管,確保項目和資金安全高效使用;按照省紀委“五項機制”要求,結合普洱實際,出臺了《脫貧攻堅問題線索移交機制》《脫貧攻堅問題線索直查快辦機制》等制度,進一步細化問題線索梳理排查、線索移交、直查快處等各環節要求,規范工作流程、提升工作效率;將中央、省、市領導重要講話、扶貧領域政策文件、監督執紀問責機制措施、脫貧攻堅相關名詞解釋等匯編成冊,印制500余份發放到各級紀檢干部手中,方便紀檢干部學習,提高工作能力和效率。
責任追究,嚴查違規違紀問題。把握運用好監督執紀“四種形態”,對扶貧領域傾向性、苗頭性問題及時咬耳扯袖、紅臉出汗,集體約談扶貧領域主要負責人和反映問題線索比較集中的單位“一把手”和紀委書記。今年以來,共提醒約談黨政干部524人,其中:市級提醒約談110人;對扶貧領域問題線索堅持從快處置、從嚴問責,嚴肅查處貪污挪用、截留私分,優親厚友、虛報冒領等問題,今年以來,全市扶貧領域因失職失責或違規違紀共問責92人,給予黨政紀處分81人;積極轉發中央紀委、省紀委關于扶貧領域典型案例通報文件,并對文件學習情況開展檢查。認真匯總和梳理我市扶貧領域典型案例并點名道姓通報曝光,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向社會傳遞剎風肅紀的堅強決心。今年以來,市紀委對全市26起扶貧領域違規違紀的典型案例進行通報,發揮了教育和震懾作用。(羅軍)